杜甫所作的《旅夜書懷》,塑造出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的飄零人形象

本文已影響8.52K人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被後世譽爲“詩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旅夜書懷》吧。

杜甫生命時長堪堪摸到六十的邊際,其長度終於五十九歲的那年。與那些生命長度達到七八十歲的詩人相比,總覺得過於悲哀。似乎,他是與好友李白比着來,追逐着,相互關聯,不肯太過,皆終於此年限。

雙峯聳峙,除了詩歌上的高度,竟然連生命的長度也是相差無幾。

時光如流水,消磨着生命的厚度;歲月如鋼刀,切割着年華成片斷。終其人之一生,所有的,都不過是坎坎坷坷,溝溝壑壑,是一截截的結繩記事。

人若蜉蝣,寄生於江湖,浮浮沉沉,今日不知明日事。

唐廣德三年(765年)四月,由於嚴武的去世,暫安於錦官城外草堂未有幾年,杜甫再次離開草堂,進行了一生中最後的奔波。

杜甫所作的《旅夜書懷》,塑造出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的飄零人形象

《旅夜書懷》

[唐]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中,此時的杜甫已經離開草堂三年,由於思念故鄉,便乘船離蜀,先到江陵,再至公安,一葉孤舟漂泊於漢江流域。

上面這首《旅夜書懷》大略便作於此個時間段,某個夜晚。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習習風微,輕輕吹動如絲細草,細草偃伏於江岸,一隻孤舟停泊於岸邊,在夜色裏,高聳的桅杆顯得如此孤獨。危,在此是高的意思。檣,船的桅杆。首聯最關鍵之處是第二句,明着描寫桅杆之“獨”,事實上卻是借用桅杆的形象,來烘托出詩人此時此刻難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杜甫所作的《旅夜書懷》,塑造出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的飄零人形象 第2張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星光垂落,千絲萬縷,映照着平原荒野,展目望去,越發使平野顯得更加闊大;月光皎潔,照射在大江面上,江水滔滔,浩浩蕩蕩,洶涌翻騰,滾滾東去。一個“垂”字,盡顯星光幽寂;一個“涌”字,展示大江奔流。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寫道:“句法森嚴,‘涌’字尤奇。”上一聯寫近景,細草、孤桅,極言渺小;至本聯寫遠景,平野、江流,妙述闊大;後一句的大更顯出前一句的小,而這小卻是詩人自身的境況寫照,內心傷懷身世之感。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名聲得來,豈是靠寫文章?辭官應該是因爲年老多病的緣故。我們看到這裏,就會明白,詩人在這兒說的全都是反話。清朝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寫得清楚:“胸懷經濟,故云名豈以文章而著;官以論事罷,而云老病應休。立言之妙如此。”事實上,杜甫的心思大家都明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纔是他的內心抱負。此二句詩看似平淡,充滿自我解嘲意味,卻隱含着沉重的憤慨之意。

杜甫所作的《旅夜書懷》,塑造出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的飄零人形象 第3張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生於天地之間,恍如浮萍,沒個安身立命之所,如此飄來飄去,像個什麼呢?就像一隻孤獨飛翔的沙鷗啊。對於此聯,清朝黃生在《唐詩矩》中講的比較通透:“前後兩截格。‘一沙鷗’何其渺;‘天地’字,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鷗’,語愈悲,氣愈傲。”詩人在此,把內心這種悲憤交集的情感,外化爲“沙鷗”這一鮮明形象,可算是詩人自況,繪畫出詩人中年困頓、晚年飄零的孤寂模樣。

縱觀全詩,正像本詩題目所擬,前兩聯重點描寫“旅夜”之景,後兩聯主要敘述“書懷”之情,正如清朝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所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詩人寓情於景,寫景狀物,成功在景物裏注入自己的情感,爲我們塑造出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的飄零人形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