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式部有着怎樣的寫作風格?她的創作特點是怎樣的

本文已影響3.15W人 

主題

物哀

紫式部認爲,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並非束之高閣的擺設、無病呻吟的產物,應給人以感染,使人“動心”,是作家有感而發、對“世間的真人真事”,“觀之不足、聽之不足,但覺此種情節不能籠閉一人心中,必須傳告後世之人,於是執筆寫作”的結果。

紫式部在《源氏物語》女性應當如何自處,並持一種與日本傳統審美與道德觀念相一致的觀點,即“物哀”觀。根據本居宣長的“物哀論”,感知物哀首先要懂得“物之心”,應該是在通曉事實,瞭解人生的過程中,不斷體會世事變遷,萬物更迭;是一種純粹的纖細的無處不在的性靈體驗。可以說,古代審美思想從“哀”到“物哀”的演進是經紫式部之手完成的。《源氏物語》是以“哀”、“物哀”作爲基調,自始自終貫穿了比前代的“哀”更爲廣泛、更爲複雜和深刻的內容。而《源氏物語》“物哀”的感動,是在“知物哀”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要表現的完全是一種對人生世相的喜怒哀樂,以及對女性的同情哀感,尤其是對於女性在戀愛中的不幸以及男女的不倫之戀,更加明顯地流露出這種“物哀”的感情,也就是說,紫式部在《源氏物語》運用各種藝術技巧,通過各種人物形象的塑造,對“物哀”作了最出色的表現,表現了人的真實感受,在人性與世界的調和中發現沒和創造美。

紫式部有着怎樣的寫作風格?她的創作特點是怎樣的

手法

真實

日本敘事文學,有着悠久的歷史。在上古敘事詩時代,《古事記》、《日本書紀》等作品,均以與神話、傳說緊密交織爲特色。敘事文學描寫現實、向着自身獨立的轉變,始於中世紀物語的興起。但它們或主虛構、或重史實,依然未能離開脫胎而來的民間傳奇式的窠臼。 對上古敘事作品與中古物語文學深有了解的紫式部,已經初步認識到創作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迥然各異的特色。在《源氏物語》第二回中,作家借評畫者之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儘管各種不同風格的繪畫難以判斷孰優孰劣,但是單純的現實描繪往往會給人更深刻和直接的印象。這雖然是就畫立論,但所述之理顯然是與文學相通的。它道出了兩種不同的作品內容與創作思想。紫式部主張文學應當真實,反應種種人情世故,同時承認小說的“知世相”的作用。例如《源氏物語》中“詳細記錄着世間重要的事情”;“由於所有物語寫的都是世上的情況和人的種種精神狀態,讀了它,自然能充分懂得世上的一切情況,瞭解人的行爲和心理”。由於物語“詳細記錄着世間重要的事情”所以儘管她在書中一再表白“作者女輩之流,不敢侈談天下大事”,而實際上還是涉及了“天下大事”,只是多采用側面描寫和暗喻的手法,少有具體深入的描寫,但還是展現了源氏的榮辱和貴族的爭鬥密不可分的關係。

紫式部對平安時代現實的描寫,同時代的專家是很難與其比肩的。紫式部在日記中,記錄了家中的侍女如何私下議論自己是因爲親炙漢文典籍,才招來喪夫的不幸;記錄了自己如何在宮中裝作連屏風上的題字也看不懂的一無才智的樣子,以求得周圍人們的容納。紫式部所反映的,是女性幾乎被排斥於所有文化領域之外,無法通過任何社會參與釋放源於生命和學識的互動的能量,確認“自我價值”的情況下,“文字”也就成爲知識女性釋放靈魂,伸張自我,思索人生,進行“自救”的唯一手段。而這種以男性爲主導的社會的承認甚或是尊敬,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對作者的“女性價值”的肯定,而是對作者的“人的價值”的肯定。此外,紫式部本人在日記中談及的源氏的史實,與道長以及伊周、賴通等人的性格、容姿、言行、境遇十分相似,起碼是將這些人物的史實作爲重要的輔助素材來加以運用的。根據日本學者考證,源氏被流放須磨實際上就是以道隆之長子伊周的左遷作爲素材的。概言之,《源氏物語》中也貫徹她的現實主義思想,精細如實地描繪了那個時代的世相 。無論是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還是故事內容和人物,都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宮廷生活和貴族社會的實相。

紫式部有着怎樣的寫作風格?她的創作特點是怎樣的 第2張

和風

論及紫式部的美學成就,首先應當提到的是她對藝術美廣泛而深入的探索。在具有高度藝術真實的古典現實主義鉅著《源氏物語》以及《紫式部日記》等作品中,她對許多問題,諸如藝術美與生活的關係,各門藝術的不同特性、創作方法及其作用、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等等,都表述過自己的‘意見。其中最值得珍視的,是她的現實主義創作論。如果說,在抒情文學特點的認識上,紫式部尚未超過本民族古人“和歌以心爲本,發之則爲各種文采”,“心有所思,託於耳聞目睹而形之於言”紀貫之等觀點,那麼,她在敘事文學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現實主義理論,在日本美學史上則是空前的,在東方、乃至世界美學史上也是驚人的。

紫式部的寫作是含而不露的,鮮少在敘述中直接表明個人觀點和態度,敘述語言頗具平實的況味,卻又盡顯才華。紫式部在漢文學方面的造詣很深。她不僅掌握學問上的基礎教養,而且體驗過最高的文化生活。平安初期,日本文化持續接受中國唐代文化的滋潤,是漢風文化最燦爛的時期。寬平二年(890),學者、詩人出身的右大臣菅原道真向朝廷上奏,建議停止遣唐使的派遣,以削弱漢文化的影響,並於同年獲得批准。自此以後,日本文化和漢文化關係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日本文化逐漸消化漢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平安文化,完成了漢風文化向和風文化的過渡,這在日本的文化史上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對此,紫式部強調:“凡人總須以學問爲本,在具備和魂而見於世,便是強者。”這裏的“學問”指的便是“漢才”。這說明紫式部即重視當時的中國古籍,又對和魂有自覺的認識。包括紫式部在《源氏物語》中對白居易詩歌以及其他中國古典詩歌的插入和運用以及人物塑造和故事情節與《史記》的對應,都是紫式部重視“漢才”的體現,所以紫式部一方面開放性地學習和吸取中國文化和文學思想,一方面又根據根據本國需要加以揚棄。這也是當代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徵,也就是所謂的和風文化。

紫式部有着怎樣的寫作風格?她的創作特點是怎樣的 第3張

和歌

紫式部在《源氏物語》的創作中,加入了不少詩歌和和歌,總共有近800首和歌,除了一小部分是來自於日本的《萬葉集》和《古今和歌集》之外,大多數都是作者自己創作的。歌詞大多簡單易懂,主要出現於人物的答贈情節。表明作者對和歌創作具有較強的功底,並能夠很好的結合到情景中去,她也被認爲是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作爲一部以愛情爲主線的小說,戀歌在書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書中既有像“萬葉歌”一般豪放質樸的詩句,也有“古今調”這樣纏綿悱惻的和歌。前者直抒真情,後者含蓄悲惋。

然而,由於和歌本身具有很強的社交性,又受制於韻文的形式,顯然不適合表達像紫式部在日記和《源氏物語》中那樣深刻綿延的思考,譬如《紫式部集》後半部分主要是反映宮中生活和結婚生活灰暗面的作品,其中與佛教有關的和歌其實有兩首,那是在藤原道長舉辦的法華三十講的法會上所作。實際上是她是身爲仕女所做的例行公事的應景之作。而女性對於自我生存的深層次思考,正是平安女性散文文學繁榮的根本原因。

情景交融

紫式部寫作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擅長將景物描寫與情節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結合起來,譬如伴隨着紫姬患病,源氏的六條院也進入了燈火闌珊的蕭條之中。再如在紫姬的宮殿中,採用了鴛鴦各種水鳥成雙成對的出現在春波上,深刻體現紫姬的受寵程度,而在末摘花的寒舍中,則是採用了雜草叢生、秋風蕭瑟等語言來描繪末摘花的生活,暗示其的悲慘命運。在紫式部的筆下,景物也是社會變異的表現,如採用秋風秋雨等詞語描述光源氏的失意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